片场|艺术家: 米里亚姆·贝希特

 
在展览《片场 On Set》中,艺术家米里亚姆·贝希特(Miriam Beichert)构建了一系列介于虚拟与真实、消费图像与亲密经验之间的“角色瞬影”。她以绘画为媒介,调动图像、物料与文化引用,捕捉当代生活中被忽视的视觉细节与心理感知片段,赋予看似随机的图像以叙事张力与情绪浓度。
 
1999年出生于德国莫斯巴赫的贝希特,现生活与工作于斯图加特,并于2022年起就读于维也纳美术学院,师从德国画家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此前她于弗莱堡HKDM艺术与媒体设计学院取得美术学士学位。近年来,她的作品频繁活跃于欧洲当代艺术现场,包括哥本哈根、伦敦、柏林、安特卫普、洛桑等地的独立画廊与艺术机构。她于2022年获得弗莱堡市造型艺术促进奖,被认为是德语区新生代艺术家中的重要面孔。
 
 
米里亚姆·贝希特
原创, 2023
布面丙烯
35h x 25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贝希特的艺术实践以“视觉世界的记忆机制”为核心,聚焦个人感知如何在快节奏、图像过载的文化语境中被不断过滤、错置与重组。她惯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图像素材与物质线索——无论是街头捡拾的塑料残片、印刷瑕疵的包装纸,还是屏幕截图、流行文化中的图像碎片——都成为她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通过这些混杂媒材的处理,她在画布上制造出图层错位、边界模糊、质地浮动的“图像现场”,如同捕捉了一场仍在发生中的幻觉性演出。
 
 
米里亚姆·贝希特
短裤, 2023
布面丙烯
55h x 45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对我创作影响深远的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审美,以及它们与互联网时代的关联。我通过绘画将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和消耗的事物,无论物理还是数字化的,进行了诠释和表达。”正如贝希特所言,她的绘画不仅反映所见所感,更像是一种对视觉文化的“翻译行为”。在绘画与数字图像之间,她找到了某种新的、近乎临场的视觉节奏——一个让观众既感熟悉又觉不安的图像空间。
 
 
Installing view of On Set, Aug 2, 2025 - Sept 14, 2025, Nan Ke Gallery, Shanghai © Courtesy of Nan Ke Gallery
 
在此次展览《片场》中,贝希特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后消费时代的布景感”:它们看似来自被删除的广告图像、卡顿的视频帧或剧本之外的无名角色,却在被重新绘制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暧昧而真实的存在感。这些被定格的瞬间,像是等待进入叙事的“临时演员”,亦如从记忆中浮现又迅速隐退的短暂片段。她以绘画为现场,邀请观者走入一个幻象、经验与文化引用交织的“精神片场”。
 
 
在这个由图像构建的舞台中,贝希特既是观察者,也是剪辑师与叙事干预者。她以精细笔触与错位构图处理表层之下的情绪流动,使图像不再只是视觉消费的结果,而成为重新触摸经验与存在方式的媒介。她的作品暗示我们:在这个图像定义现实的时代,艺术仍能以“未被命名”的方式,召唤情感、记忆与观看方式的重新协商。
 
2025年8月7日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