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场|艺术家:海伦娜·明吉诺维奇

 
南柯画廊欣然宣布,将于82日欣然呈现群展项目《片场》(On Set)。从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 的概念起,电影生产开始被当作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看待。
 
在展览《片场》中,艺术家海伦娜·明吉诺维奇(Helena Minginowicz)以其极具幻觉感与心理张力的图像语言,构建出一组介于现实与感知之间、充满视觉悬念的“角色肖像”。她于1984年出生于波兹南,毕业于马格达莱娜·阿巴卡诺维奇艺术大学建筑与设计系,现生活与工作于波兰波兹南。
 
 
 
 
Installation view of On Set, August 2, 2025 - Sept 14, 2025, Nan Ke Gallery, Shanghai ©  Courtesy of Nan Ke Gallery.
 
近年来,明吉诺维奇的作品在国际广泛呈现,并在近期亮相于中包括纽约 Hesse Flatow、伦敦 Shoreditch Modern、马德里 AA29、布鲁塞尔 Art Brussels 以及巴黎 Prima Galerie等画廊与机构,亦收录于《HI-FRUCTOSE》《Numero》《GLAMCULT》《METAL》《WE PRESENT by WeTransfer》等国际重要艺术媒体专题报道。2023年,她入选第十六届比尔斯科秋季双年展(Bielska Jesień)决选名单,并将在2025年参与 CSW 托伦当代艺术中心、Lotna Gallery 以及西班牙 La Panarteria 等地的重要展览项目。
 
 
海伦娜·明吉诺维兹
爱人, 2023
布面丙烯
150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明吉诺维奇的创作始终围绕着“现实感的幻觉”与“关系的多重性”展开。她从日常经验中汲取灵感,观察人在亲密与疏离、脆弱与坚韧之间的复杂状态,并以空气笔勾勒出轮廓极为细腻、色彩过渡柔和的图像。这些画面看似来自广告、动画或梦境片段,却在冷静的构图中潜藏着隐秘的情绪张力。她以绘画为入口,在艺术与消费文化之间游走,将视觉的“滤镜效应”作为观念表达的工具,唤起观众对认知机制与心理映射的反思。
 
海伦娜·明吉诺维兹
无能, 2023
布面丙烯
60h x 6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此次展览《片场》中,明吉诺维奇所呈现的图像既像是“未被选中的角色”,也像是情节尚未明朗的剧本速写——每一个画面中看似熟悉的人物或物体,都处于一种被定格、等待激活的状态。她笔下的形象常常来自一次偶然的视觉遭遇:纸巾、塑料袋、一次性面罩或带有卡通图样的低质包装,在她的画面中被赋予微妙的尊严与叙事重量。那些本被视为“脆弱”“可丢弃”的材料,在她的处理下,变成了一种对日常之美与社会结构的微妙批评——既有怀旧气息,又富于当代敏感性。
 
海伦娜·明吉诺维兹
 心碎幸存, 2023
布面丙烯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她尤其关注“被忽视的美”,从快节奏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图像与物件出发,将它们带入一个重新被凝视的空间。无论是果蔬贴纸、廉价装饰图案,还是印刷错误的小动物图形,她都视为表达脆弱、亲密与不稳定性的载体。这种对“错误美学”的敏锐捕捉,使她的绘画具备了一种独特的亲密陌生感,恰似剧组片场中尚未亮相却已参与叙事结构的“临时演员”。
 
在《片场》的总体叙事中,明吉诺维奇的画面如同对幻象工厂(image factory)进行的一次微观干预。她用色彩的错位、形象的模糊与细节的怪诞,干扰我们对标准视觉语法的期待,将“未完成”的视觉语言变成一种具有哲思意味的表演。她的作品提示我们:影像不只是被动记录的工具,也可能是情绪、经验与文化编码的交叉节点。而她所创造的“片场”,正是这些复杂关系短暂浮现的精神空间。
2025年8月1日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