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柯画廊欣然宣布,将于8月2日欣然呈现群展项目《片场》(On Set)。从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 的概念起,电影生产开始被当作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看待。
在展览中,艺术家玛蒂娜·波普(Martine Poppe)以其对光、天空与图像表面语言的持续探索,为“片场”这一虚构空间注入了冥想般的开放性。波普出生于1988年,生活与工作于伦敦和奥斯陆,其艺术实践始终游走于抽象与再现之间。她的作品源自对自然图像的摄影捕捉,并通过数字处理将这些影像推向模糊与失真边界,再以规律而轻盈的笔触将其转化为画布上的柔光景观。这种方法使她的画面具有如同数字影像放大后所产生的像素化、过度曝光与折射光感,呈现出既亲密又超然的视觉效果。
波普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重要艺术机构与美术馆中亮相,并被诸多公共与私人收藏纳入其中,包括英国政府艺术收藏(UK Government Art Collection)、挪威KODE美术馆、英国牛津大学与伦敦大学学院艺术收藏,以及伦敦萨奇美术馆(Saatchi Collection)等。在萨奇美术馆,她不仅曾参与“New Order II”等代表性群展项目,也将在2025年回归其25周年重要回顾展“The Long Now 1985–2025”。此外,她的作品也被Kistefos博物馆、Benetton艺术基金会、Norweg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等国际机构收藏。这些展览与收藏不仅肯定了波普作品在当代表现性绘画语境中的独特位置,也反映出她对图像转译、气候感知与视觉感性之间关系的深度探讨。


马蒂娜·波普
空想性错视, 2025
纤维布面油画
148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本次展览中,波普呈现了她标志性的“云图书馆”(Cloud Library)系列作品,描绘的是在飞机舷窗上方所见的天空。这些画面取材于艺术家十余年来拍摄的大量航拍素材,通过不断回访与编辑,波普将最初打动她的视觉元素予以强化,并构建成一个漂浮在地景之上的“片场空间”。她的作品并不再现某一确定时刻的天空,而是成为一种介于记忆与想象之间的视觉残影,是对某种“瞬间”状态的持续凝视。
在展厅顶层空间中,波普的三幅作品“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无云#2”(Not a cloud in sight#2) 与“无有乡”(Neverwhere) 构成了影棚中的巨大背景布,在空旷而渐变的色调中显现出天空的流动节奏。并通过如跳帧般的拼接,呈现极具超现实感的干净与柔和。这组作品与马龙·沃布斯特(Marlon Wobst)描绘波浪与身体动态的“巨浪”三联画形成视觉上的互文:一个如幕布于身后铺开,一个如镜头在前方逼视,它们在并置中揭示出影像制作的立体环境。当观众置身于这片虚拟“片场”的顶层,原本被无限延展的空间开始显露边界——灯光、布景与结构性的画布边缘暗示出其人为建构的本质。


马蒂娜·波普
无云#2, 2025
纤维布面油画
148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展厅的二层,波普绘制的天空亦被使用当作置景,使图像本身在展场中得到“再一次出现”,这不仅打破了画面与空间的界限,也让影像的“生产过程”成为观看体验的一部分。波普以极为温柔的方式介入图像叙事的机制,用涂抹、重构与再现的手法,模糊了现实的既定边界,在不确定与消逝之中,构筑出一种超越时间的视觉气候。


马蒂娜·波普
无有乡, 2025
纤维布面油画
148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片场》的语境下,波普的作品宛如场记本上的空白注脚,它们以朦胧的色彩与虚化的边缘勾勒出一个未曾明确写入剧本的片段。她画布上的天空既非背景也非主题,而是一种无声的主角——它见证着角色的浮现、布景的搭建以及故事的搁置,是影像尚未被拍摄前的第一缕光线。
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