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越是清晰明了的谎言,
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对于谢灵柔而言,“边界感”是一个既被强调也被模糊的概念。看到她的画作上大小不一的规则矩形与模糊背景组合成如同咏叹调般的复唱时,人们似乎会不由地想起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创造的另一位女性艺术家角色Sabina,以探寻多层次绘画背后隐含的思维路径。
Opening view of Beak and Coal, November 23, 2024 - December 23, 2024, Nan Ke Gallery, Shanghai © Courtesy Nan Ke Gallery Photo by Tiger Chen
在米兰·昆德拉的剖解中,Sabina的绘画方式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表层的图案虽然完整,但它与下层的图案互动,表面中总会露出些许下层的形状或色彩,让观者意识到画布下还有其他隐藏的内容。作品由此具有了“未说出口”的深度,成为一扇虚掩的门,传递隐晦却强烈的对于外界窥视的邀请。
Installation view of Beak and Coal, November 23, 2024 - December 23, 2024, Nan Ke Gallery, Shanghai © Courtesy Nan Ke Gallery Photo by Runxin
在谢灵柔的绘画中,类似的重叠结构同样反复地出现。作品“玻璃之海”中,窥镜一般的相框端正地带着有关人物肖像与房屋景象的记忆的“双重曝光”凝固于两盏玻璃杯之间,呼应背景中静物的精致、脆弱与永恒。在例如“时间的漩涡”、“群星”、“看见”等系列画作里,玻璃杯亦作为写实的意象反复出现,似乎代表勾起记忆的物件,或是离散的精神于物质世界设下的锚点。
谢灵柔
过去和未来之间, 2024
布面油画
110h x 15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完美无暇的现实主义被转化成了承载记忆的桌布,如同侍者手中极其平整而规则的托盘,向观者奉上谢灵柔安置其上的、看似虚无缥缈的真实。在看似有限的方块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却是有关女性的、不同的节选与侧面:经典电影的一瞬,火焰,或是难以捉摸的一个眼神——并于同时被赋予解读与感受的自由:热烈或冰冷,桎梏或背叛,违心的顺从或不得已的逃离。
谢灵柔
时间的漩涡, 2024
布面油画
70h x 6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可到底什么是背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萨比娜觉得在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在书中,萨比娜创作的欲望与动力起源于抽丝剥茧地探寻生命的源动力,哪怕可见的目的地是无法勘探的虚无。但对于谢灵柔而言,动作的方向比起“剥落”更类似于“叠加”。记忆的片刻,情动的瞬息,如同不同时间与空间维度之上被恒定的女性主题统领的交错,被重视、整理,再以敏锐的灵性探寻到的主旨串联和布局,成为动与静、轻与重、灵与肉的交汇。
材料方面,上了胶底的胚布,上了石膏底的布,如果比例不同最终触感也不同。谢灵柔在画之前会想象不同画面配上什么样的质感会比较合理。对于“记忆”的理解贯穿其间,统领她的每一个创作的动作亦或行为。有时,她使用薄画法突出纱与水的质感,而有时她则使用多次的罩染与提色使得回忆在画布上缓慢浮出。通过细致而重复的“删除”或是“叠加”,遗落在脑海深处的、逐渐失去形态的信息从而被温柔的手触碰,抚摸,再于画布上复活。
谢灵柔
群星, 2024
布面油画
70h x 6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从家庭相片到更加宏观的、女性的群像,谢灵柔创作图谱的扩展比起逃离更类似于开枝散叶的生长。在画框的初始限制之内,她自我设立了另一扇“更小的窗”,却直指画地为牢的反面,由此从有限中向更广袤的精神领域扩散。方形中的景象与人物与外层的象征性静物的暗喻式的勾连,也由此使人推导作品本身与展览、与空间、与特定命题或更广义的外在世界的连接;并由此从记忆的种子出发,开启另一段永不固定的旅程。
谢灵柔
看得见的, 2024
布面油画
60h x 5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纤巧的花束、器物盘绕着不同亚洲女性的面孔,组合成含蓄而幽微的古典美学表象。变幻的光影下,被糅合进的情绪却并不是单一的乖觉,而是丰富、尖锐且自由的。边界的存在在客观意义上被承认,却又似乎于主观上被蔑视与突破。如同温柔与强硬并行的力量,忽视外界穿林打叶的风声,以不疾不徐的姿态耐心而随心地行进。
文/付若瑄
2024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