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Review|Urd's Red Rope

That's How We Grow Up
2024.8.24 - 2024.9.24
艺术家:杨迪冯骏原陶辉、童默、
朱雪晴、章烟朦、王韫纯
策展人: Otto Neu

 

 

 

冯骏原

孤僻者,2023

 CGI渲染、收藏级喷墨打印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北欧神话的流传中,命运(Norn)三女神被视为宇宙的神秘编织者,掌握每个人和事物的命运走向。她们维护着“世界之树”(Yggdrasil),以树叶宣判人类与众神的命运。乌尔德(Urd)作为三女神之一,掌管宇宙时间洪流中的“过去”。恰如“That's How We Grow Up”所探讨的主题:深刻影响命运的过去——无法流逝的,笼罩现在的,牵引未来的。

 

 

杨迪

迪斯尼太远,2024

单通道影像

2048 x 1536

8分22秒

5+2 AP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步入展览,对于童年生活的解构如同建筑对于空间的分隔般显而易见,又无处不在:步入半层的浴室,童稚的积木即刻便勾起潮湿而幽闭的幻想。老式电视架于童年脆弱的建筑结构之上,播放着杨迪(Di Yang)的作品“迪士尼太远”(Miles Away, Disnyland)。鲜亮跳脱的色彩被灰蔼的气候淡化,演变为荒唐却真实的幻梦。其后,冯骏原(Julian Junyuan Feng)创作的“孤僻者”(Loner)则对立地讲述着从梦中惊醒的迷惘。

 

 

童默

红领巾与校服,2024

布面油画

70h x 5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成长于这片土地的童年被肢解成为漫长时空中的记忆碎片,又被命运之绳编织的庞大网络固定。在命运三女神的叙事中,乌尔德的“红绳”通常是线索的表征,用以将天神、人类与自然紧密相连,固定在宇宙的既定结构中。在展览空间,各个分散的童年解构(亦或解读)同样被隐性的线索串联,交织出在同一片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人相似的宿命底色。

 

 

 

王韫纯

读后感 I&II,2024

木板油画

67.5h x 54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顺应着线索,拾级而上,暗绿色的“教室”墙壁则回响着儿时在紧密安排的课程缝隙中的窃窃私语。冯骏源的“龟甲阵型”(Judd in Uniform)联合童默(Mo Tong)的“红领巾与校服”(Red Scarf and School Uniform)撷取了在集体意识中有关童年的共同回忆,并以符号的姿态放大了其中规训与统一的部分。与之相对,王韫纯(Yunchun Wang)的“读后感 I&II”(Review I&II)则收集了规范化生活其下潜藏的、隐秘的文学艺术性的部分,恰如暑假作业中的课外书目或是被压缩的美术课,以畅想的姿态表现了童年涌动的暗流,甜蜜而感伤。

 

 

陶辉

无题,2018

收藏级艺术微喷

38h x 28.5w cm x 5

6+2AP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hoto credit to 金浩钒

 

 

章烟朦

橙色的房间,2024

布面油画

160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其上,另一狭小空间犹如“性教育自修室”,以空虚的幻想填补集体意识中缺失的一环。无论是在陶辉(Hui Tao)“无题”(Untitled)中的监视视角的自渎,还是章烟朦(Yanmeng Zhang)“橙色的房间”(Orange Room)中直接强烈却扭曲变形的纠缠肉体,都在诉说着同一种荷尔蒙催化之下难以疏解的幻境,与内心渴求并现实之间的坚硬冲突。

 

 

 

冯骏原

龟甲阵型,2022

低碳钢、不锈钢、牛皮皮革、矿物油

144h x 68w x 19d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登至顶层,冯骏原的装置作品“受伤者”(The Wound Man)与“龟型甲阵”(Testudo Formation)以金属的硬质出现,似乎暗合成长中所形成的风化干涸的外壳。而朱雪晴(Xueqing Zhu)的绘画“慢性伤害和隐喻”(Chronic Injuries and Metaphors)则缓缓述说了坚硬甲壳的柔软内质,及成长历程在其上留下的隐性伤口。与其相对,王韫纯的“模糊的情绪”(Fuzzy Emotions)与“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则留下了分立的想象,及对于“真我”的持续追寻。

 

 

 

朱雪晴

慢性伤害和隐喻,2024

布面油画

120h x 9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整场展览似乎围绕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将完整而混沌的通用童年肢解、拆分,并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提炼出其中有关传统程式、规范、教育制度与个体思维的不同侧面。它们彼此鲜明、冲突,却又混杂一处,如同“咸池洗其光”一般经历着撕裂蜕变之后的重视与回味。而在这里,太阳的光芒却在池水中变作无尽的碎片,连成线索,贯穿过去、当下与未知的明天。

 

/付若瑄

 
2024年9月24日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