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s How We Grow Up: 艺术家:杨迪、冯骏原、陶辉、童默、朱雪晴、章烟朦、王韫纯

2024年8月17日 - 9月22日

That's How We Grow Up

2024.8.24 - 2024.9.24
开幕:2024.8.24 15:00 - 19:30

艺术家:杨迪、冯骏原、陶辉、童默、朱雪晴、章烟朦、王韫纯

策展人:Otto Neu

 
 
南柯画廊将于2024年8月24日欣然呈现群展项目《That’s How We Grow Up》。展览汇聚了杨迪、冯骏原、陶辉、童默、朱雪晴、章烟朦和王韫纯七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艺术家皆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成长,见证了这片土地二十余年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年少时在异国求学,还是完全在传统中式教育体系中汲取养分,他们的成长经历都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展现了地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反映,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对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方式的反思。
 
杨迪
迪斯尼太远, 2023
单通道影像
2048 x 1536
8min 22sec
5+2 AP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冯骏原
孤僻者, 2023
CGI渲染,收藏级喷墨打印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以杨迪的影像作品《迪士尼太远》为开场。该作品的标题源自上世纪苏州乐园的广告语“迪士尼太远,去苏州乐园!”,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国主题公园热潮的缩影。随着迪士尼乐园真正进入中国,曾属于这代人集体记忆的苏州乐园也搬迁到了新址。破旧的过山车架被保留,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影片通过主人公的漫步,带领观众回到童年,重新审视今日的自我与过去的联系。与杨迪的作品形成对照的是冯骏原的CGI渲染作品《孤僻者》,画面中的太空人在绿幕前无助跪立,梦想似乎被象征虚拟的绿幕所破灭,从无限的宇宙被迫回到人造景象的局限中。
 
冯骏原
穿制服的贾德, 2024
 泡沫,布料,不锈钢
尺寸可变
3+1 AP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展览的二楼空间延续了这一象征性绿色,将观众引入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教室,暗绿色的墙壁唤起了童年的回忆。冯骏原的另一件装置作品《Judd in Uniform》向Donald Judd致敬,豆腐块形状的军绿色棉被象征着对柔软物质的强硬改造,隐喻着一种服从与规则秩序感。这种象征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显得尤其突出,因为个人的成长常常意味着磨平棱角并达到某种“圆滑”的状态。两者形成了对个人意志磨练的有趣对立。
 
童默
红领巾与校服, 2024
布面油画
70h x 5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王韫纯
读后感, 2024
木板油画 
30h x 23.5w cm x 2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这个“教室空间”中,艺术家亦通过记忆与情绪的对立来回溯这一特殊人生阶段。童默的《红领巾与校服》通过图像记忆直观地唤起了我们那段根植于大脑中的集体记忆。与之呼应的王韫纯从日常生活、自然、文学作品和各种文化符号中汲取灵感,深入探讨了微妙的情感和人类精神的复杂性。她的绘画《读后感》源于学生时代对毛姆和黑塞作品的阅读体会,韫纯通过象征手法和神秘主义元素,在展陈中隐喻着成长过程中个体该如何实现“外在”与“内在”双重自由。而那些对立的记忆碎片——无论是考试中手中的小钞,还是旁边悠然闲游的鸭子——都在一定层面上概括了我们矛盾的童年:快乐与伤痛,自由与限制并存。
 
陶辉
无题, 2018
收藏级艺术微喷
38h x 28.5w cm x 5
6+2AP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离开那间中式教室后,陶辉的《无题》呈现了五帧连续且相似的画面,似乎暗示了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中的“性成长五阶段”。作品源自于艺术家的朋友圈记录,身穿中式校服的他在青涩中翻看着象征欲望与悸动力量的色情杂志,这种形式赋予了观者一种偷窥的视角。作为成长的必要一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性需求”不仅指向两性关系,还涵盖所有能带来愉悦感的情绪体验。性不仅是身体上的释放,更是心灵与精神的满足。与之相呼应的是章烟朦的作品《橙色的房间》,画面中心交织的肉体在明亮的橙色空间中扭曲、缠绕,凝固在运动之中。这幅作品延展了欲望与需求的理论,在“自我”与“他者”之间,需求与欲望如同画面中的暖色与冷色,螺旋交错,肉体的感性与关系的理性在欲望的暖色中透露出一丝冰冷。
 
章烟朦
橙色的房间, 2024
布面油画
160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弗洛伊德的第一部艺术论著《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及其童年记忆》中,他通过达芬奇笔记中的一段儿时记忆描述:“兀鹰似乎是我的命运,当婴儿时期的我睡在摇篮里时,它来到我的身边;它用尾翼打开我的嘴,并多次插进我的嘴唇。”弗洛伊德由此联想到达芬奇可能存在的恋母情节。哺乳被象征性地转化为浪漫化的意象,这种转化力量也贯穿于人类的创作之中。在朱雪晴与冯骏原的作品中,同样充满了这种“意象化隐喻”。
 
朱雪晴
慢性伤害和隐喻, 2024
布面油画
120h x 9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冯骏原
龟甲阵型, 2022
低碳钢,不锈钢,牛皮皮革,矿物油
144h x 68w x 19d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三楼空间探讨了我们成年后戴上“社会面具”后面临的一系列抉择。朱雪晴的作品《慢性伤害和隐喻》描绘了一位女子抚摸着自己透明躯干的场景,器官与血管清晰可见,胃里漂浮着一把银色梳子,身体上隐约可见浅浅的伤痕。这些元素或许象征着美丽的代价,而镜中的倒影则暗示了成长过程中,女性身份所受到的凝视与伤害。近年来,女性的社会困境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这也让我们在某种层面上不得不思考起男性在社会中的困境。面对这件作品的,是冯骏原的装置作品《龟甲阵型》。它似乎展示了应对伤害的一种解决方式,欧洲中世纪的盔甲与锁甲象征着男性气质与对外部世界的防御,与他另一件装置作品《受伤者》中的古典铜版画中受伤的男性形象形成某种因果联系。当我们长大后,戴上了男人与女人的“面具”,作为成年人我们享受着更大的自由意志,但也不可避免地与外界的伤害共存。在防御的过程中,成长中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前的行为与决策。
 
王韫纯
模糊的情绪, 2023
木板丙烯 
24.5h x 17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王韫纯的作品《模糊的情绪》与《圣诞快乐》中静谧的喷泉与扑向火焰的飞蛾,带我们走向展览开放式的结尾。两幅作品中对立的“水与火”暗示着我们成长中面临的种种抉择,王韫纯用神秘主义的视觉语言阐述了那些刹那的心境。在这些选择中,我们逐渐成为了当下的“自己”,这亦将我们引向了更深远的问题: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我们将走向何方?
 
 文/牛津